日本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欧美一二三区|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精品电影在线免费

      1. <blockquote id="utafg"><th id="utafg"></th></blockquote>
    1. <div id="utafg"></div>
        <blockquote id="utafg"><th id="utafg"></th></blockquote>

        <menuitem id="utafg"></menuitem>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教育 > 2022-09-28 19:48:15 來源:新浪

        大學退休教師成科普網(wǎng)紅

        導讀 一件漁夫馬甲、一副掛脖眼鏡,退休教授吳於人通過一段段深入淺出的科普短視頻,成為了800余萬網(wǎng)友的科學姥姥。近期,在各短視頻平臺,一股

        一件漁夫馬甲、一副掛脖眼鏡,退休教授吳於人通過一段段深入淺出的科普短視頻,成為了800余萬網(wǎng)友的“科學姥姥”。

        近期,在各短視頻平臺,一股“科普熱”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走進屏幕,分享科普知識。其中,也不乏科研“國家隊”的身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xié)等機構整合優(yōu)勢資源,邀請院士專家錄制科普課程。網(wǎng)友紛紛稱贊:“這些老院士,真是國家科技的瑰寶!”“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全網(wǎng)粉絲量超過800萬,總播放量達20億次——這個驚人的數(shù)據(jù),屬于今年73歲的大學退休物理學教授吳於人。她曾出版過《大學物理》教材,也榮獲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短視頻平臺上“不刷題的吳姥姥”更為人所熟知,吳於人成了一名“科普網(wǎng)紅”。

        提起物理科目,可能會勾起很多人求學時的回憶,艱深、晦澀,是不少人對這個學科的常見印象。但在吳於人的視頻評論區(qū),網(wǎng)友直呼“終于聽懂了”“有些喜歡上物理了”,她也收獲了一個稱呼——“全網(wǎng)最高級別家教”。

        講解火箭飛入太空的原理時,她向裝有液氮的塑料瓶中加入少許水,擰上鉆好小孔的瓶蓋,倒置起來,瓶子“一飛沖天”,反沖現(xiàn)象得到了直觀的展現(xiàn);介紹形如一口大鍋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時,她竟真的在鏡頭前拎起了一口鍋;重核裂變的過程,則是小球打向西瓜,西瓜一分兩半……雞蛋、硬幣、氣球,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都成為了吳於人的“教具”。

        有網(wǎng)友留言感嘆“這才是物理課該有的樣子”,“小時候?qū)W校這樣教,我可能也是科學家了”,吳於人則回復稱“不晚不晚”。在她看來,短視頻為大眾搭建了一條連接科學的捷徑。

        其實,為孩子們做科普這件事,吳於人已經(jīng)做了十多年,她希望讓青少年得到全面發(fā)展,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我們的未來還是要靠青少年,不光是考試能考得好,還要為他們的一生負責。”

        在網(wǎng)絡平臺,科普不再是單向的輸出,網(wǎng)友的好奇心能得到回應。“碰到小孩子問出的問題,姥姥會特別激動,有時甚至會搶過我的手機直接給孩子回復。”吳於人的助手小任說,如果問題足夠有趣,她還會專門制作一期視頻進行回答。

        最近,一個4歲小女孩發(fā)現(xiàn),羽毛球拍離地越近,拍線網(wǎng)格的影子就越清晰,反之則越模糊。這個疑問被她的爸爸拍下來傳到視頻平臺,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探討。吳於人迅速錄制了一期視頻,對背后的物理原理進行講解。“對孩子們來說,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視頻的結尾,吳於人為這名善于觀察的小朋友點贊。

        從線下科普到“科學網(wǎng)紅”,這個過程在吳於人看來是自然而然的。早在2007年,她就在同濟大學建立起一間面向青少年開放的大學實驗室,退休后又和老友、學生一起創(chuàng)辦了“不刷題俱樂部”。名字取得簡單直白,便是希望孩子們不用通過機械性地重復“刷題”,也能學好物理。

        線下的科普活動中,孩子們能親身體驗操作實驗器具,網(wǎng)絡平臺的傳播則能讓科學知識觸及更多人。恰巧短視頻這種形式逐漸風靡,團隊里的年輕人便把俱樂部的活動片段發(fā)到了抖音平臺,每每有吳於人出鏡講解的視頻,傳播效果總是更好,有人愿意看,吳於人自然就愿意講。

        做了一輩子大學教師,講課這件事對吳於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從大學講臺走到手機屏幕中,難免會有些不適應,“畢竟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學生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總覺得要稍微矜持些。”時間久了,她愛笑、愛玩的性格就展現(xiàn)出來,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從一兩個小時的大學物理課堂,到一兩分鐘的科普短視頻,怎樣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把一個知識點講清楚,是個頗具難度的新課題,背后藏著龐大的工作量。“再簡單的內(nèi)容,也要備課,要反復改腳本,不然怎么講得清楚。”怎樣把艱深的物理知識通俗易懂地“翻譯”出來,讓小孩子也能聽得懂、愿意學,吳於人下了不小的功夫。

        宇稱不守恒定律,這個聽起來讓人摸不到頭緒的物理名詞,被吳於人借助一面大鏡子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借助視頻剪輯,鏡子外的吳於人手臂向上舉起,鏡子里的她卻放下了手臂。這正是物理學家吳建雄在驗證宇稱不守恒定律的科學實驗中捕捉到的奇特現(xiàn)象——鈷60在鏡像螺旋管產(chǎn)生的磁場中衰變,產(chǎn)生的電子一個向上跑,另一個卻向下跑。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效果,強大的知識儲備、語言表達、實驗演示等能力缺一不可。

        腳本要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滿意?小任笑道,作為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她可以作為“參照物”,“如果我能聽得懂,網(wǎng)友們應該也就能理解了。”

        現(xiàn)在,“科學姥姥”抖音視頻合集已拍到了258集,并仍以每周3至4集的頻率“連載”著。吳於人最大的煩惱是“事情太多,研究不夠,效果仍然不滿意”,但只要精力允許,她就會繼續(xù)做下去,“科學的內(nèi)容是講不完的,科技本身也在不斷的發(fā)展,短視頻平臺上正經(jīng)又吸引人的內(nèi)容多一點,總是好的。”

        很多院士專家都關注科普教育。早在201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涌就聯(lián)合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編寫了一套《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的科普片及配套圖書贈送給中學。有人對此提出疑問,大專家拍出的片子,小孩子能懂嗎?而在金涌看來,科普就是播種,“就是給孩子種一顆種子,假如他有執(zhí)著追求的愿望,將來一定會懂的。”

        9月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發(fā)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網(wǎng)絡空間已經(jīng)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要把網(wǎng)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其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

        近年來,短視頻平臺上的泛知識內(nèi)容都在不斷增長,很多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走到屏幕中,輸出“硬核”的科普知識。中國科學院錄制的《科學公開課》已播出兩季,在歲末年初舉行的跨年科學演講直播,甚至因網(wǎng)友的熱情“拖堂”了十余分鐘。中國科協(xié)“科創(chuàng)中國”聯(lián)合抖音共同推出的《院士開講》也已走到了第二季,近期,節(jié)目正陸續(xù)在各大網(wǎng)絡平臺上線,播放量已超過1.3億次。該欄目主講人均為我國兩院院士,其中最年長的汪懋華院士今年已是90歲高齡。

        平日里,要想聚齊如此強大的科研“國家隊”絕非易事,但在視頻中,頭發(fā)花白、精神矍鑠的院士們,將建設祖國的艱辛歲月、我國科技取得的最新成就及未來發(fā)展的目標一一道來。

        科學家精神的展現(xiàn),不僅僅來自院士們的講述。有網(wǎng)友注意到,鄔賀銓院士錄制節(jié)目時穿著的皮鞋已有了不少磨損的痕跡,“院士的鞋很舊了,但他們的技術卻一直在創(chuàng)新。”

        在節(jié)目中,院士們不僅將科普作為自己的責任,還主動嘗試新的表達方式。杜祥琬院士是我國應用核物理、強激光技術和能源戰(zhàn)略領域的專家。視頻中,他謙遜地表示,世界發(fā)展得很快,科學家懂得也很有限。“在融媒體趨勢下,短視頻也越來越流行,我覺得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形式,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的形式來做科普。這不僅需要科普的知識,也還需要適應新的業(yè)態(tài)、新的表達方式。”

        “以前哪有機會聽院士講課!”這條網(wǎng)友留言收獲了許多共鳴。劉嘉麒院士在節(jié)目中表示,通過短視頻進行一次講座,點擊量能達到數(shù)百萬,“這是我想象不到的,過去我們在教室里講課,聽眾是很有限的,短視頻的傳播規(guī)模和效果更好。用短視頻進行科學普及,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