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4-02-28 06:04:29 來源:
科學記憶法有用嗎(科學記憶法)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茖W記憶法有用嗎,科學記憶法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記憶,是學習的童要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
2、科學記憶,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加速知識積累。
3、因此,要提高學習效率,加速知識積累,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
4、 交替記憶法。
5、 又叫分布記憶法式重視頭尾記憶法。
6、這是把不同性質(zhì)的識記材料按時間分配、交替進行記憶的方法。
7、長時間單純識記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材料對腦神經(jīng)的刺激過于單調(diào),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qū)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將會由興奮狀態(tài)轉(zhuǎn)為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表現(xiàn)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于記憶。
8、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后記憶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遺抑制(我們用 表示);后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 表示);那么,記憶的序列則為: A B C D E F 可見開頭A和結(jié)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
9、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采用間隔法。
10、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jié)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11、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nèi)讀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
12、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復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
13、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14、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
15、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16、 怎樣利用記憶的這一特點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和結(jié)尾去記,若是講話,應該把要緊事先講給大家,結(jié)尾時候再強調(diào)一下。
17、 (2)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記憶法,這樣每段都是有開頭和結(jié)尾,就人為地制造了增進記憶條件。
18、 (3)一次記憶若干名詞或大題可改變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jié)尾,平均分配復習的力量。
19、 (4)合理地組織識記材料,盡量使前后相鄰的學習內(nèi)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發(fā)生。
20、例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以減少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
21、 (5)合理安排時間。
22、早晨起來,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晚上學習過后就睡覺,不受倒攝抑制的影響,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可以利用它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
23、再有,在長時間學習中,中間要休息休息,時間最好是10—15分鐘,這樣,又增加了開頭和結(jié)尾的次數(shù)。
24、 總之,充分利用開頭和結(jié)尾會使你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用同樣的精力取得顯著的記憶效果。
25、 有人曾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
26、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
27、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
28、這就是分布識記法。
29、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也比較科學。
30、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采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nèi),將識記的材料反復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采用分布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nèi),每天只讀一遍,最后記熟)。
31、測試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分布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
32、在分布識記時,人的大腦神經(jīng)細胞可以得到適當?shù)男菹ⅲ环粗?,老是重復同一材料,單調(diào)刺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
33、分布識記也就是分散記憶。
34、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認為越分散越好。
35、過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記憶。
36、同時還要掌握好間隔時間。
37、間隔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時間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擾。
38、 2、自測記憶法。
39、 這是通過自己測驗自己來增強記憶的方法。
40、 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切了解自己的“底數(shù)。
41、”通過經(jīng)常性的自測,我們就能知道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學好,沒記住,哪些地方易混淆,有誤差,也就能馬上核實校正,避免一誤再誤。
42、其次,它可以培養(yǎng)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
43、在考試中,考題往往變換了角度,與原來學習時大不一樣;在工作中,也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
44、如果經(jīng)常運用自測記憶法,對所學知識從多方面理解消化,那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臨陣不慌,即使遇到出乎意料的問題,由于平時訓練有素,也會得到很好的處理。
45、 具體來說,自測記憶方法如下幾種: (1)定期測驗。
46、從時間上可分為當日測、周日測兩種。
47、①當日測:晚上睡覺前,應該將當天所學的知識擇其要點復述一下或默想一遍。
48、②周日測:星期天休息,可將一周來所學課程的內(nèi)容變換角度提出問題,寫在一張紙上測驗自己,發(fā)現(xiàn)存在疑難或模糊之處,馬上解決,決不拖欠。
49、從課程內(nèi)容上可分為單元測、全書測兩種。
50、①單元測:一個單元學完后,可問問自己這個單元學了些什么,有哪些主要內(nèi)容,取得了什么收獲。
51、②全書測:一本書學完后,可翻開目錄,逐章回憶內(nèi)容,并可挑選那些重要內(nèi)容進行自測。
52、 (2)默寫自測。
53、默寫出文字符號比只看不寫的記憶效果顯著。
54、這是因為默寫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思維積極活躍,必然使記憶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55、 (3)設問自答。
56、“假若我是老師,我希望學生掌握哪些問題呢?”如果經(jīng)常對自己這樣提出問題,從多種角度設問自答,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7、因為設問自答能使人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58、而這些都是增進記憶的有利因素。
59、 3、系統(tǒng)記憶法 系統(tǒng)記憶法,就是按照科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把知識順理成章,編織成網(wǎng),這樣記住的就是一串。
60、零散的珠子,我們一手抓不了幾粒,如果用一根線把珠子穿起來,提出線頭就可以帶起一大串。
61、記憶也是這樣,分散的、片斷的知識記得不多,也不能長久保持。
62、把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了,就會在腦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跡。
63、例如:記憶圓形、扇形、弓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這樣記憶:首先抓住這三種形狀的關系:扇形是圓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后再把幾種圖形面積的公式串起來。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