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4-07-06 19:05:01 來源:
多巴胺受體的作用(多巴胺受體)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多巴胺受體的作用,多巴胺受體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在缺乏每種多巴胺受體亞型的特異配體之前, 廣泛應用原位雜交的方法來研究多巴胺受體 mRNAs 在腦內的分布。D1 和 D2 受體基因在腦內表達廣泛。D12R主要表達于尾殼核( CPu) ,伏隔核(Acb) , 視束(OT) ,腦皮層(Cx)和杏仁核,除此之外,D1 受體還在Calleja 島和下丘腦被探測到。 盡管在黑質致密部發(fā)現(xiàn)有 D1 配體與其結合,但沒有探測 mRNA 存在。這一結果提示:D12R在紋狀體合成后通過紋狀體黑質束轉運到黑質。D52R和D12R相比表達局限,僅在海馬,外側乳頭體核和下丘腦束旁核表達。D22R mRNA 主要在腦的 CPu , OT 和 Acb 中表達。在黑質和腹側被蓋部(VTA)也有表達,這些區(qū)域發(fā)出多巴胺纖維,提示著D22R有突觸前定位。相反,D1 樣受體只有廣泛的突觸后定位。分析D2 樣受體的兩種亞型的 mRNA表明D2L 表達最為豐富。在腦外,D22R mRNA 還定位于視網膜,腎臟,血管系統(tǒng)和垂體。大鼠腦 D32R 的mRNA分布僅限于 Callija 島,隔核,下丘腦和丘腦,以及小腦中的某些區(qū)域。D32R還分布于黑質致密部,提示它也存在突觸前定位。在前額葉皮層,杏仁核,嗅球,海馬,丘腦和中腦可見 D42R 的 mRNA 高度表達。
2、應用多巴胺受體亞型特異抗體可對其在不同腦區(qū)進行細胞和亞細胞定位。D1 和D5 受體共同表達于前額葉皮層,運動前區(qū),扣帶和內嗅皮層,海馬和齒狀回的錐體細胞。電子顯微鏡證實D1 和D5 受體存在于前額葉皮層,海馬的突觸前和突觸后,以突觸后分布更常見。超微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D1 和 D5 受體在人錐體細胞分布不同,D1 受體集中在樹突棘,D5 受體集中位于樹突軸。在嗅球,D1 受體限于內顆粒層和內從層;在杏仁核,其限于中介核和基底外側核。在尾狀核,D1 和D5 受體大多數(shù)位于中等大小的 GABA 能神經元。D5 受體也存在于大的膽堿能中間神經元。超微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 D1 受體存在于非對稱性突觸的突觸后樹突棘部, D1 和D5 受體位于多巴胺終端特征性小突觸的突觸后樹突上,以及突觸前D1 和D5 受體位于形成非對稱性突觸的軸突上。
3、已明確 D1 受體位于腳內核和黑質網狀部,這些區(qū)域并未檢測到D5 受體。這一結果提示:如果 D1 和 D5 受體在尾狀核中等大小多棘神經元共存,只有D1 受體被轉移到紋狀體靶區(qū)終端。盡管D1 和D5 受體有著相似的藥理學特性,但細胞和亞細胞定位不同提示它們在功能上可能不同。用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方法顯示:D2 受體存在于紋狀體中等多棘神經元,在棘突和棘頭的分布比胞體密集。與D1 受體的共存非常罕見。D2 免疫反應終端
4、形成的對稱性突觸多于非對稱性突觸。D2 受體存在于黑質致密部的核周體和樹突,和其他紋狀體投射相比,更集中于蒼白球外段。D2 受體免疫陽性反應還可在嗅球的顆粒層和內從層以及杏仁核見到。免疫組化和電子顯微鏡揭示了D4 受體存在于大腦皮層和海馬的錐體和非錐體神經元,它們已被證實是 GABA 能中間神經元。在大腦皮層和海馬,D4 受體調控 GABA的傳遞。D4 受體也在蒼白球片段,黑質網狀部以及丘腦網狀核的 GABA能神經元內被發(fā)現(xiàn)。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