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綜合 > 2024-10-13 23:50:14 來源:
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嗎(舟骨是岳飛的遺?。?/h1>
導讀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嗎,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五言古詩...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嗎,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gòu)成。
2、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據(jù)《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xù)產(chǎn)生,并被采入樂府,其中如《陌上?!贰ⅰ督峡刹缮彙返?,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3、文人五言詩始于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
4、詠史
5、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6、鐘嶸《詩品》說他「質(zhì)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
7、繼作者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xiàn)技巧日趨成熟。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五言古詩已經(jīng)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xiàn)了大批名作。
8、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靈活細致地書行和敘事。在音節(jié)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yīng)漢以后發(fā)展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9、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詩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詩是一種可以歌詠的 韻文。詩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一樣,起源于勞動。它是為協(xié)調(diào)勞動節(jié)奏而產(chǎn)生的。最初的詩 歌,是人類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舊詩起初也是如此。
10、在文學史上,一般提到舊詩,都把它分為兩種體裁,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這所謂古體詩和近體詩,并不完全是以時代而劃分的,那只是一種體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義上引起誤會。至于新詩,即白話文的自由詩,不在舊詩之列,也不要誤會它是 近體詩。
11、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們由齊、 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guī)律的詩格,轉(zhuǎn)入極度講究的了。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chǔ)。初時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chuàng)造的。
12、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
13、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jié),有整齊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圍和限制。
14、所謂平仄,就是每一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不屬于平聲的,就是仄聲。 關(guān)于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15、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lián)。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兩句,稱為"前聯(lián)"或"頷聯(lián)";五、六句,稱為"后聯(lián)"或"頸聯(lián)"。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里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
16、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7、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8、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jié)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19、至于平仄呢?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用這些平仄。
20、四聲和平仄
21、我們已經(jīng)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謹?shù)穆稍?、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對聲韻有點常識的,當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一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后,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diào)。齊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一個字的聲調(diào),調(diào)為 平、上、去、入四聲。
22、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23、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于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24、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diào),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于平聲,便屬于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如果把這四聲調(diào)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里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diào)熟一些,請看下面:
25、因(陰)、忍(上)、?。ㄈィ?、一(入);
26、人(陽)、忍(上)、?。ㄈィ?、日(入);
27、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28、把四聲調(diào)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29、五言律詩的平仄
30、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的。這些規(guī)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現(xiàn)在,先說平仄。
31、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3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4、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并不困難。這里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后邊四句,只是重復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么,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35、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36、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8、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39、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但是,當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后,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40、至于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
41、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來參看一下。這是李白的《送友人》:
42、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4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44、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
45、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6、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7、這首詩的平仄,當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fā)覺第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yīng)為平聲,現(xiàn)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yīng)仄而平,應(yīng)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yīng)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48、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shù)呢?
49、不。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么一條規(guī)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二、四、六,卻一定要嚴守格律,不能弄得應(yīng)平而仄,或應(yīng)仄而平的。
50、這首詩因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試看看全詩那三句不協(xié)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51、前面所舉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橫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韻的。這種句式,在談平仄的開始時,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了。
52、現(xiàn)在,再舉一首,是由第一句開始便押韻的,這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53、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54、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5、這詩押的是庚韻,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樣??墒怯傻谝痪淦穑汩_始押韻了,這因為它采用的是這一平仄格式:
56、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8、如果要溫習一下這些平仄格式,拿這和上面所舉出的例子來參照對看,杜甫這首五言律詩,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詩的平仄,都是絕對依照規(guī)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這個字,當然是運用“一、三、五不論”這個原則了。
59、人們說,杜詩格律嚴謹,這不僅指他的筆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關(guān)的。試看,這首詩的對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謹守不易,所以,讀來聲調(diào)鏗鏘,不同凡響。
60、要學好平仄,這里不妨再提供一個竅訣:多選幾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詩,熟讀到能夠背誦,以后寫詩時,便在心里有一個范本,不怕有錯;也不必老念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這一套了。有些舊詩的范本如《唐詩三百首》,在每一首詩的文字旁邊,都標點有平仄符號的,那是平聲用圈(o);仄聲用點(.)。找一本這樣的范本來看看,這對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幫助的。
61、七言律詩的平仄
62、七言律詩,跟五言律詩,都是在唐代時,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來,樹林上還比五言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詩已大為普遍,而七言的古詩也甚少。這可見事物是由無到有,以及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63、說到七言律詩的聲調(diào)、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詩差不多。前人說,五言出于四言,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說,七言出于五言。試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兩個字,便成為七言了。舉個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凡是平聲開始的句子,加上兩個;反之,仄聲開始的卻加兩個平聲?,F(xiàn)在將七言律詩的兩種平仄公式,分舉如下。
64、平起定式:
65、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6、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7、拿這定式和五言的參照一下,不是很明顯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發(fā)展而來的嗎?它一樣遵守著“平起平收”的規(guī)律。此外,這一式如首句不押韻,同樣可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F(xiàn)在再拿兩首唐人的七律來作實例參看。
68、這是劉長卿的《長沙過賈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開始押韻:
69、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70、漢文有道思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71、再看元稹的《空悲懷》。平仄雖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韻,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72、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73、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74、七言律詩,除了上面所舉出的一種“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詩一樣,也有另一種“仄起平收”的定式。這里且把它抄下來。
75、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6、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7、如果用這一式,首句不押韻的話,應(yīng)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現(xiàn)在也舉兩首唐詩作實例,不妨以此來比對一下。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開始押韻:
78、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79、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0、但他另一首也是詠嘆諸葛孔明的《詠懷古跡》,雖用同樣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句一般是不算協(xié)韻的。
81、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82、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wù)勞!
83、上面所舉的各實例,如果你小心核對,發(fā)覺其中個別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處,那也不能算錯的;因為你別忘記我們曾提到過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律。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個段落。但是,這只是一般的規(guī)律和方式,此外,還有許多特殊和值得一談之處。以后,我們談過了絕句之后,還要回過頭來,再一一作更詳細的談?wù)摵椭赋龅摹?/p>
84、相同字、下三連、孤平
85、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連、孤平呢?
86、相同字,這比較易于解釋。比如《黃鶴樓》中開頭那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 ”每句都有一個“黃鶴”重復,這不是相同字嗎?
87、在古詩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詞,甚至相同的句來表現(xiàn),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詩人還王往往要讓某些字或詞,在詩中重復幾次,以求取得明確的意思,或者加強其氣勢哩!翻開最古的詩集《詩經(jīng)》,便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88、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89、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90、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91、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92、《詩經(jīng)》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們可以再看兩首:
93、《滄浪之水歌》:
94、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95、《采蓮曲》:
96、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漁戲蓮葉東,漁戲蓮葉西,
97、漁戲蓮葉南,漁戲蓮葉北!
98、但這種寫法,在唐以后的近體詩中,已經(jīng)沒有;就是盛唐詩人所寫的古時,也沒有這類句法和大量重復的字、詞、句了。
99、在古時中,可以大量運用的字、詞、句,而在律詩、絕句中,卻引為禁忌,這不單是詩風的問題,主要是古人用語簡單,而古詩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謠,口語化得多。近體詩已成為文人筆下的文藝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100、也許有人說,除了《黃鶴樓》一詩外,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不是一開始也有相同字嗎?它開頭的兩句便是:“鳳凰臺上鳳凰游,風去臺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兩個“鳳凰”,這豈非比之《黃鶴樓》更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黃鶴樓》,而且要與它爭勝的。
101、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02、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03、我們已經(jīng)談過,律、絕雖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個通融的規(guī)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币饧磫螖?shù)的字,無論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變通,不必一定嚴守平仄,但雙數(shù)的字則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在寫詩時,詩句的平仄可以變?yōu)椤柏破狡截曝破狡健币残械?。這樣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變?yōu)椤柏破狡截破狡狡健蹦??這詩把一、三、五三個字的平仄都變了。但那卻是不許可的;因為這句最后三個字,卻一連用平聲,讀來極不順口。不過,《黃鶴樓》的第四句:“白云千載空悠悠”正是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應(yīng)該知道:無論是平聲也好,仄聲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連三個出現(xiàn)的。只要多讀一下前人的詩,便知道了。至于說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單獨一個平聲字被夾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這也是不行的。但《黃鶴樓》卻有這種句子,所以又是特別的例外。
104、以前,我們談律詩、絕句的格式時,曾經(jīng)指出過一些記憶那些平仄的竅訣。如果更具體地來說,這就是前人們在做詩時所常提到的“黏”“對”法。
105、什么叫做“黏”和“對”呢?
106、先舉一個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為例:
107、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對)仄仄平,
108、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09、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對)仄仄平,
110、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11、細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個規(guī)則,即“對”和“黏”。所謂“對”,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起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接著的第二句第二個字,便要用平聲來和它“對”了。同樣,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個字是平聲,那么第二句的第四個字,便要用仄聲來對。
112、所謂“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個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與上句的平仄黏連相同。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聲,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須是平聲。四、六等字類推。
113、如果應(yīng)黏反對,或應(yīng)對反黏呢?換言之,應(yīng)仄而用平,應(yīng)平而用仄呢?這就叫做“拗”了。
114、為什么“黏”“對”之法,只以二、四、六字為標準呢?這誠如我們以前談過,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變化的。
115、“失黏”和“失對”
116、我們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對”,這不特在做起律詩和絕句來,不會出現(xiàn)拗聲,違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記憶這些平仄的格律的時候,也容易得多。為什么呢?記憶的竅訣是這樣的:
117、當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對”,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對”。這樣一“對”一“黏”相間,無論是八句的律詩也好,四句的絕句也好,只要記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對”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會錯了。
118、在近體詩中,律詩和絕句,都必須遵守這“對”、“黏”的平仄規(guī)律。否則,違反法則,便叫“失對”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嚴”)。特別在做律詩的時候,這規(guī)律猶應(yīng)嚴格遵守。
119、不過,唐代詩人作品中,也偶有“失對”的。至于“失黏”的更多。 這里舉一個“失黏”的例子:
120、渭城曲 王維
121、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122、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123、這首詩,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聲,第二句第二字用仄聲來“對”,這沒有錯;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該用仄聲來“黏”了,可是這里卻用了平聲,連第四句也隨之錯了。整首詩只有“對”,而沒有“黏”,故叫“失黏”。
124、這種錯失,在古人也許是有意的,但新學者做詩時,是最常犯的。所以要特別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為自己辯護。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嗎,舟骨是岳飛的遺骸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gòu)成。
2、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據(jù)《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xù)產(chǎn)生,并被采入樂府,其中如《陌上?!贰ⅰ督峡刹缮彙返?,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3、文人五言詩始于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
4、詠史
5、三王德彌薄。惟后用肉刑。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6、鐘嶸《詩品》說他「質(zhì)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
7、繼作者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xiàn)技巧日趨成熟。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五言古詩已經(jīng)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xiàn)了大批名作。
8、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靈活細致地書行和敘事。在音節(jié)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yīng)漢以后發(fā)展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9、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詩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詩是一種可以歌詠的 韻文。詩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一樣,起源于勞動。它是為協(xié)調(diào)勞動節(jié)奏而產(chǎn)生的。最初的詩 歌,是人類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舊詩起初也是如此。
10、在文學史上,一般提到舊詩,都把它分為兩種體裁,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這所謂古體詩和近體詩,并不完全是以時代而劃分的,那只是一種體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義上引起誤會。至于新詩,即白話文的自由詩,不在舊詩之列,也不要誤會它是 近體詩。
11、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它們由齊、 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guī)律的詩格,轉(zhuǎn)入極度講究的了。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chǔ)。初時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chuàng)造的。
12、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
13、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jié),有整齊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圍和限制。
14、所謂平仄,就是每一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不屬于平聲的,就是仄聲。 關(guān)于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15、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lián)。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兩句,稱為"前聯(lián)"或"頷聯(lián)";五、六句,稱為"后聯(lián)"或"頸聯(lián)"。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里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
16、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7、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8、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但開頭和結(jié)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19、至于平仄呢?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用這些平仄。
20、四聲和平仄
21、我們已經(jīng)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謹?shù)穆稍?、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對聲韻有點常識的,當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一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后,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diào)。齊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一個字的聲調(diào),調(diào)為 平、上、去、入四聲。
22、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23、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于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24、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diào),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于平聲,便屬于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如果把這四聲調(diào)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里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diào)熟一些,請看下面:
25、因(陰)、忍(上)、?。ㄈィ?、一(入);
26、人(陽)、忍(上)、?。ㄈィ?、日(入);
27、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28、把四聲調(diào)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29、五言律詩的平仄
30、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的。這些規(guī)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現(xiàn)在,先說平仄。
31、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3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4、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并不困難。這里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后邊四句,只是重復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么,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35、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36、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8、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39、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但是,當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后,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40、至于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
41、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來參看一下。這是李白的《送友人》:
42、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4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44、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
45、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6、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7、這首詩的平仄,當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fā)覺第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yīng)為平聲,現(xiàn)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yīng)仄而平,應(yīng)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yīng)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48、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shù)呢?
49、不。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么一條規(guī)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二、四、六,卻一定要嚴守格律,不能弄得應(yīng)平而仄,或應(yīng)仄而平的。
50、這首詩因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試看看全詩那三句不協(xié)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51、前面所舉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橫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韻的。這種句式,在談平仄的開始時,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了。
52、現(xiàn)在,再舉一首,是由第一句開始便押韻的,這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53、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54、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5、這詩押的是庚韻,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樣??墒怯傻谝痪淦穑汩_始押韻了,這因為它采用的是這一平仄格式:
56、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8、如果要溫習一下這些平仄格式,拿這和上面所舉出的例子來參照對看,杜甫這首五言律詩,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詩的平仄,都是絕對依照規(guī)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這個字,當然是運用“一、三、五不論”這個原則了。
59、人們說,杜詩格律嚴謹,這不僅指他的筆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關(guān)的。試看,這首詩的對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謹守不易,所以,讀來聲調(diào)鏗鏘,不同凡響。
60、要學好平仄,這里不妨再提供一個竅訣:多選幾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詩,熟讀到能夠背誦,以后寫詩時,便在心里有一個范本,不怕有錯;也不必老念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這一套了。有些舊詩的范本如《唐詩三百首》,在每一首詩的文字旁邊,都標點有平仄符號的,那是平聲用圈(o);仄聲用點(.)。找一本這樣的范本來看看,這對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幫助的。
61、七言律詩的平仄
62、七言律詩,跟五言律詩,都是在唐代時,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來,樹林上還比五言為多。在唐代以前,五言詩已大為普遍,而七言的古詩也甚少。這可見事物是由無到有,以及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63、說到七言律詩的聲調(diào)、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詩差不多。前人說,五言出于四言,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說,七言出于五言。試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兩個字,便成為七言了。舉個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凡是平聲開始的句子,加上兩個;反之,仄聲開始的卻加兩個平聲?,F(xiàn)在將七言律詩的兩種平仄公式,分舉如下。
64、平起定式:
65、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6、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7、拿這定式和五言的參照一下,不是很明顯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發(fā)展而來的嗎?它一樣遵守著“平起平收”的規(guī)律。此外,這一式如首句不押韻,同樣可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F(xiàn)在再拿兩首唐人的七律來作實例參看。
68、這是劉長卿的《長沙過賈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開始押韻:
69、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70、漢文有道思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71、再看元稹的《空悲懷》。平仄雖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韻,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72、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73、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74、七言律詩,除了上面所舉出的一種“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詩一樣,也有另一種“仄起平收”的定式。這里且把它抄下來。
75、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6、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7、如果用這一式,首句不押韻的話,應(yīng)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現(xiàn)在也舉兩首唐詩作實例,不妨以此來比對一下。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開始押韻:
78、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79、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0、但他另一首也是詠嘆諸葛孔明的《詠懷古跡》,雖用同樣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句一般是不算協(xié)韻的。
81、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82、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wù)勞!
83、上面所舉的各實例,如果你小心核對,發(fā)覺其中個別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處,那也不能算錯的;因為你別忘記我們曾提到過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律。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個段落。但是,這只是一般的規(guī)律和方式,此外,還有許多特殊和值得一談之處。以后,我們談過了絕句之后,還要回過頭來,再一一作更詳細的談?wù)摵椭赋龅摹?/p>
84、相同字、下三連、孤平
85、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連、孤平呢?
86、相同字,這比較易于解釋。比如《黃鶴樓》中開頭那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 ”每句都有一個“黃鶴”重復,這不是相同字嗎?
87、在古詩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詞,甚至相同的句來表現(xiàn),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詩人還王往往要讓某些字或詞,在詩中重復幾次,以求取得明確的意思,或者加強其氣勢哩!翻開最古的詩集《詩經(jīng)》,便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
88、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89、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90、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91、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92、《詩經(jīng)》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們可以再看兩首:
93、《滄浪之水歌》:
94、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95、《采蓮曲》:
96、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漁戲蓮葉東,漁戲蓮葉西,
97、漁戲蓮葉南,漁戲蓮葉北!
98、但這種寫法,在唐以后的近體詩中,已經(jīng)沒有;就是盛唐詩人所寫的古時,也沒有這類句法和大量重復的字、詞、句了。
99、在古時中,可以大量運用的字、詞、句,而在律詩、絕句中,卻引為禁忌,這不單是詩風的問題,主要是古人用語簡單,而古詩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謠,口語化得多。近體詩已成為文人筆下的文藝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100、也許有人說,除了《黃鶴樓》一詩外,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不是一開始也有相同字嗎?它開頭的兩句便是:“鳳凰臺上鳳凰游,風去臺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兩個“鳳凰”,這豈非比之《黃鶴樓》更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黃鶴樓》,而且要與它爭勝的。
101、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02、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03、我們已經(jīng)談過,律、絕雖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個通融的規(guī)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币饧磫螖?shù)的字,無論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變通,不必一定嚴守平仄,但雙數(shù)的字則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在寫詩時,詩句的平仄可以變?yōu)椤柏破狡截曝破狡健币残械?。這樣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變?yōu)椤柏破狡截破狡狡健蹦??這詩把一、三、五三個字的平仄都變了。但那卻是不許可的;因為這句最后三個字,卻一連用平聲,讀來極不順口。不過,《黃鶴樓》的第四句:“白云千載空悠悠”正是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應(yīng)該知道:無論是平聲也好,仄聲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連三個出現(xiàn)的。只要多讀一下前人的詩,便知道了。至于說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單獨一個平聲字被夾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這也是不行的。但《黃鶴樓》卻有這種句子,所以又是特別的例外。
104、以前,我們談律詩、絕句的格式時,曾經(jīng)指出過一些記憶那些平仄的竅訣。如果更具體地來說,這就是前人們在做詩時所常提到的“黏”“對”法。
105、什么叫做“黏”和“對”呢?
106、先舉一個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為例:
107、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對)仄仄平,
108、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09、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對)仄仄平,
110、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11、細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個規(guī)則,即“對”和“黏”。所謂“對”,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起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接著的第二句第二個字,便要用平聲來和它“對”了。同樣,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個字是平聲,那么第二句的第四個字,便要用仄聲來對。
112、所謂“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個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與上句的平仄黏連相同。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聲,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須是平聲。四、六等字類推。
113、如果應(yīng)黏反對,或應(yīng)對反黏呢?換言之,應(yīng)仄而用平,應(yīng)平而用仄呢?這就叫做“拗”了。
114、為什么“黏”“對”之法,只以二、四、六字為標準呢?這誠如我們以前談過,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變化的。
115、“失黏”和“失對”
116、我們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對”,這不特在做起律詩和絕句來,不會出現(xiàn)拗聲,違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記憶這些平仄的格律的時候,也容易得多。為什么呢?記憶的竅訣是這樣的:
117、當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對”,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對”。這樣一“對”一“黏”相間,無論是八句的律詩也好,四句的絕句也好,只要記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對”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會錯了。
118、在近體詩中,律詩和絕句,都必須遵守這“對”、“黏”的平仄規(guī)律。否則,違反法則,便叫“失對”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嚴”)。特別在做律詩的時候,這規(guī)律猶應(yīng)嚴格遵守。
119、不過,唐代詩人作品中,也偶有“失對”的。至于“失黏”的更多。 這里舉一個“失黏”的例子:
120、渭城曲 王維
121、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122、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123、這首詩,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聲,第二句第二字用仄聲來“對”,這沒有錯;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該用仄聲來“黏”了,可是這里卻用了平聲,連第四句也隨之錯了。整首詩只有“對”,而沒有“黏”,故叫“失黏”。
124、這種錯失,在古人也許是有意的,但新學者做詩時,是最常犯的。所以要特別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為自己辯護。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猜你喜歡
最新文章
點擊排行
- 小米電視 好不好(小米電視怎么樣好不好)
- 星星鞋官網(wǎng)(星星球鞋網(wǎng))
- 什么是閨蜜什么是敵蜜歌曲(什么是閨蜜)
- 貨拉拉便宜還是58便宜(貨拉拉58速運哪個單多)
- 首都機場附近賓館床位多少錢(首都機場附近賓館)
- 香囊的做法 手工視頻教程(香囊的做法)
- 【港股】2024年10月13日上市公司名稱(香港電訊-SS)股票代碼(06823)實時行情
- 【港股】2024年10月13日上市公司名稱(龍升集團控股)股票代碼(06829)實時行情
- 【港股】2024年10月13日上市公司名稱(本間高爾夫)股票代碼(06858)實時行情
- 【港股】2024年10月13日上市公司名稱(海底撈)股票代碼(06862)實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