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要聞 > 2024-10-29 12:08:29 來源:
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對不對(客觀實在性)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對不對,客觀實在性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展開全部
2、應該怎樣看待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性
3、一般的哲學常識表明,人是由自然界進化而來,并且人是自然界所進化的最高物質形態(tài)。而主觀、思維、意識和精神等這些因素又是人所特有的,人所以成為人,所以成為自然界的最高物質形態(tài),就因為人有這些因素。因此,客觀的自然界在它的最高物質形態(tài)中產(chǎn)生了主觀性,主觀性也就同時成為自然界的最高存在。這個最高存在同樣是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地存在。因此,主觀是最高形式的客觀??v觀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及其發(fā)展,難道人類所特有的主觀性不是客觀存在著的嗎?雖然它是人類這種物質所專門產(chǎn)生的一種奇特功能,但它不也同磁石具有吸引和排斥的性質一樣,是客觀地存在著嗎?因此,否認主觀性不具有客觀性是不合理的,并且,因為主觀性是最高的物質存在---人所產(chǎn)生的特殊性質,所以它還是自然界中最高形式的客觀存在。
4、人類的主觀性從狹義方面看不是一種客觀實在,因為所謂客觀正是建立在與主觀性相對應的基礎上。而從廣義方面看,人類的主觀性則是一種客觀實在,只要有人和人類存在,自然界的主觀性就永遠會存在著。人類自身不可能把它的本質屬性即主觀性隨意消除,喪失了主觀性,人類也就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條件。人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但人的精神性則是人的本質屬性,否則它就與一般自然物沒有區(qū)別了。主觀性是人(人類)與自然界聯(lián)系的一種特殊方式,這種方式同人(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聯(lián)系方式一樣重要和必不可少。
5、在主觀性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特殊聯(lián)系方式中,人把握到了自然界的變化和運動的規(guī)律性,人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即“文化”而重新在自己面前,在自己的心靈中展現(xiàn)出整個自然界的。這種重新展現(xiàn)自然界本身只有在人---這種最高的自然物中才能實現(xiàn),因為人具有主觀性。自然界經(jīng)過億萬年的演化產(chǎn)生了能了解(自然界)自身的一種物質,一種有主觀性有意識的物質即人。通過人,自然界了解了自身;通過人,自然界取得了一種特殊的非物質形態(tài)之存在形式---即文化(和文明)。這樣,自然界的存在就有物質和文化這兩種形式,其中前者是自然界原來的存在形式,而后者則是從前者中派生出來的,是前者的“攝像”。因此,主觀性從其根本性質來看,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再現(xiàn),而不是如一般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主觀任意的東西,是不可靠的,因而總是有意無意地排斥它,批判它的存在;在人們看來,任何一般的自然物及其功能總比人類和自然界的這種特殊的主觀性更可取。然而這種排斥的心理在這里看來是十分愚蠢的,因為為什么總要排斥這種人類的本質規(guī)定性呢?沒有主觀性,人類還成其為人類嗎?至于認為主觀性就是任意性,這只是對主觀性的膚淺誤解,只看到了人類主觀性的表面情況,而看不到它的深刻內核。從其深刻的內核看,主觀性并不是一種隨意捏造性,而是自然界的一種再現(xiàn),一種自知,而只有主觀性,自然界才能再現(xiàn)和自知自己。
6、人類,或者說自然界的主觀性(因為人類的主觀性實際上就是自然界本身的主觀性)具有一個重要的基本性質,就是主觀性的求知性。求知性是主觀性的第一基本性質;實際上,主觀性是通過求知性才建立起來的,人們通過自己的頭腦來看一切事物,通過自己的主觀性來看一切事物,但在這同時人們必須建立起相應的頭腦、相應的主觀性。這樣人們就必須探索和求知一切事物,以掌握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求得對事物的了解。在這里,主觀性具有兩個意思,首先主觀性是一種探索和求知的活動,另一個是現(xiàn)成的能直觀事物的頭腦;前者是主觀性的活動,后者則是主觀性在活動后的建立。主觀性的求知活動是通過人們的思維運動而進行的,通過人們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等思維階段而進行,因為只有思維才能求得和掌握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因此我們看到,思維能力越強的人,他的主觀性就越強,他能夠洞察到事物的本質,并根據(jù)他的深刻洞察而進行決斷。思維能力越強,洞察也就越深刻,決斷就越堅定,所顯示的主觀性就越強。
7、自然界的主觀性正因為具有求知的性質,所以自然界才能重新展現(xiàn)自己---以文化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才能自我認識。
8、從求知性中還派生出另一基本性質,即自然界的主觀性具有“審美”的特性,---也只有自然界的主觀性才具有審美的特性(這就是美的存在之秘密),這是由以上所說的求知性中派生出來的。美,只是對于人才存在的,具體地說,只是對于人的主觀性才存在,沒有主觀性,世界就不存在美。因此,美又是主觀性的另一個特有性質,這是任何其他自然物(包括動物)所沒有的。除了人,其他自然物能夠進行審美活動嗎?因此離開了人這一最高級的自然物,世界上就不存在著美,美是這一最高物所專有的,象求知一樣。
9、那么,美是如何發(fā)生的呢?主觀性在接觸和探求事物運動時發(fā)現(xiàn)了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性,這不免使主觀性的人產(chǎn)生相應的精神情緒,如興趣、好奇、感情、快感、憎惡、討厭、意志、悲傷等等,這些情緒是美實現(xiàn)出來的表現(xiàn)和標志,它們在主觀性對事物的求知活動中發(fā)生和變化。因此,美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認識活動之基礎上,建立在互相認識的基礎上。美就是這樣,在主觀性的求知活動中建立起來。而在這建立起來的過程中我們便認識了美是什么。廣義來看,美是一種精神情緒,這種情緒與一定的求知活動、從而與主觀性所探求的事物現(xiàn)象與規(guī)律性相對應,即一定的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精神情緒。因此美包括兩個因素,即‘事物’和相應的‘精神情緒’,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便是美。有人認為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只有主、客觀因素結合才會產(chǎn)生美,因而才有美的存在,這是相當正確的。每一自然事物都是美的源泉,這是客觀因素,但單有它還不構成美。同時對事物的了解使得美實現(xiàn)出來了,因為主觀性的人在對事物的了解過程中會產(chǎn)生相應的精神情緒,這精神情緒的出現(xiàn)便標志著美的實現(xiàn)。比如當人們了解到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后,便對他產(chǎn)生崇敬之情。有人認為審美活動與認識活動無關,因為審美只是一種純粹的感性活動。這是膚淺的。因為感性首先就是一種認識活動,首先要知道審美的對象,才有審美存在。并且認識越深刻,審美也就越深刻,而不是那些膚淺的快感。審美實質上是對事物內在的和諧性和必然性的欣賞,是對事物的真實性的欣賞。而任何事物的必然性和真實性都肯定會在主觀性的人的頭腦中引起美的效應。因此審美不可能脫離認識活動而存在。因此,偉大的藝術家同時就是深刻的思想家,思想家是藝術家的深厚基礎。對世界的了解越深刻,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就越具有美的價值。
10、對于主觀性的人,一定的求知必定伴隨著一定的審美活動,因為對事物的一定了解必定會帶來一定的精神情緒。這是主觀性(的人)所特有的,也是它(主觀性)的基本體現(xiàn)。而我們看到,人所制造的“電腦”只有一定的求知性能,而不具有美感,它不會享受美,享受求知所帶來的美。因為它沒有把求知化為一定精神情緒的主觀機制。因此電腦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具有獨立人格的東西。人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因為它有獨特的主觀功能,具有情感和意志的美的性質,具有獨立的人格性。主觀性給人以自然界的最高存在的地位,成為客觀世界的最高存在物,因此,主觀性是客觀世界的最高性能,是最高的客觀性。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