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動態(tài) > 2024-04-09 08:14:45 來源:
略陽鋼廠(略陽)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略陽鋼廠,略陽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略陽的古名甚豐,隨著歷代建置沿革,先后稱過“沮縣”、“武興”、“順政”、“興州”、“沔州”等等。 至于略陽之名的由來,亦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至分為三類:一是光照說。據(jù)明代《游寺記》載:“時過午, 即不見日,蓋山高云障,此略陽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說。據(jù)嘉靖略陽縣志載:“此地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三是僑置說。南北朝時,隴之秦安設有略陽郡。因連年戰(zhàn)爭,彼地大批氐 人南遷至此,仍舊沿用原郡縣稱謂?!赌淆R書》因而載之:“武興縣僑置略陽縣?!?/p>
2、 略陽自西漢元鼎年間劃定行政區(qū)域以來,至今已足2100余年。而華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歷史,則可追溯到 新石器時代。從有關(guān)史料得知,先秦之前,這里是氐羌兩個北方游牧部族的聚居地。他們以狩獵墾荒放牧為生, 播谷炙肉,存亡續(xù)絕,逐漸強盛發(fā)展起來。到了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邊陲,在益州 至武都設郡立縣,并將大批氐人內(nèi)遷長安,劃定略陽屬武都郡治下的沮縣,為白馬氐族之東境。三國時期,蜀漢 先主劉備在略陽置武興都以扼守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戰(zhàn)略要塞,筑城甚固,周圍五面余步,惟開西北一門,外 有倉壘,三面周匝。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統(tǒng)治者楊茂搜據(jù)武興,廢沮縣。南朝時改置“武興藩王國”。 北魏又改稱“東益州武興郡”,下置“武興縣”、“長舉縣”、“鳴水縣”,其故址分別在今略陽境內(nèi)的黑河壩 鄉(xiāng)、西淮壩鄉(xiāng)、徐家坪鎮(zhèn)明水壩村等處。西魏時,又改置東益州為“興州”,武興郡為“順政郡”。隋廢“興州” 之稱,只保留順政郡。唐初,改順政郡為“興州”,并置順政縣。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轄長舉縣于 今城北65公里處的白水江鎮(zhèn)長峰村。唐長慶元年(公元812年),廢鳴水縣,并入順政縣。南宋紹興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治興元(今漢中),西路治興州(今略陽)。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吳曦據(jù)興州降金,受封“蜀王”,改興州為“興德府”。叛平,朝廷即改興州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屬“廣元路”,稍后遷沔州治于鐸水縣(今勉縣境內(nèi))。又廢長舉縣,并入略陽,上屬沔州,共為“興元路” (今漢中)所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陽改屬新置的“寧羌州”,州又上屬漢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陽縣被劃出寧羌州,直屬漢中府轄。此建置模式歷經(jīng)整個清代,相因未變。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