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生活 > 2023-08-04 02:54:09 來源:
安徽地方戲曲(安徽地方戲)
大家好,我是小華,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安徽地方戲曲,安徽地方戲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淮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qū)民間歌舞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fā)源于淮北地區(qū),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
2、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qū),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
3、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
4、勞動人民在農(nóng)閑季節(jié)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
5、這些舞姿都是根據(jù)民歌的內(nèi)容,模仿生產(chǎn)生活上的動作編成。
6、后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
7、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并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
8、后來,又經(jīng)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nèi)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臺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shù)逐步提高,到解放后,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9、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tǒng)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
10、內(nèi)容多反應(yīng)當(dāng)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xí)慣、性格,運用當(dāng)?shù)厝罕姷募儤阏Z言,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11、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于“八句子”和單出戲的專用調(diào),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yōu)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于正本戲的板調(diào),如“平板”、“寒板”等。
12、敘述性強,變化靈活,富于表現(xiàn)力。
13、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shù)是有獨特風(fēng)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點,顯得粗獷、奔放而又樸實、詼諧。
14、新整理的傳統(tǒng)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15、 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調(diào)”。
16、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dāng)?shù)孛癖娤猜剺芬姷拿耖g曲調(diào)相結(jié)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dāng)?shù)氐胤教厣那嚓柷?;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diào)和昆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
17、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18、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nèi)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余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
19、主要腔調(diào)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diào)等。
20、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
21、音樂曲調(diào)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
22、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
23、徽劇風(fēng)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劇種。
24、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
25、當(dāng)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shù)精湛的徽劇壓倒。
26、當(dāng)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
27、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guī)制嚴整,行當(dāng)齊全,陣容龐大。
28、 老陽春 以昆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
29、該班有28只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wǎng)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30、 莊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31、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32、 春臺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33、 慶升班 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34、 彩慶班 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
35、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xiāng)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36、 鳳舞班 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37、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
38、接著,又引起“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進京。
39、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fā)展了自己的聲腔。
40、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
41、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jié)合起來,發(fā)展成為京劇。
42、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云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
43、對徽劇表演藝術(shù)有著突出貢獻的杰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
44、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
45、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脫俗創(chuàng)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
46、徽劇的表演藝術(shù),豐富而多采。
47、它講究平臺與高臺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
48、平臺與高臺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臺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于高臺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
49、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shù)感。
50、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
51、徽劇的劇目很多,據(jù)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
52、解放后,經(jīng)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53、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后改今名。
54、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qū),是省內(nèi)最大的一個劇種。
55、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jù)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yè)性流動班社。
56、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chǔ),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fā)展成了格調(diào)統(tǒng)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
57、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58、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xiàn)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
59、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臺,即當(dāng)舞臺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后臺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臺氣氛。
60、其鄉(xiāng)土味很濃,風(fēng)格明朗。
61、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
62、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xué)錢》、《休丁香》等。
63、劇本大多取材于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動。
64、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
65、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jīng),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
66、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
67、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tài)優(yōu)美。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